人生是一場永不結束的高三
為了達成一個心愿,究竟可以做到多拼命?對自己多狠?高考,是我腦海里蹦出的第一個答案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“姐姐,你的高三是怎么度過的?”“當初你是怎么確定高考志愿的?”高考過去整整10年后的今天,依然時常有十七八歲的少男少女認真詢問我這樣的問題。也許我今天從事的文字工作還帶有點“理想主義”,?他們可能覺得,我的選擇在高三時就“有跡可循”。
然而,每當跨過一歲,距離高考之年又遠了一點,我就越發覺得自己不是合格的“高考發言人”了,不能給出實用清晰的建議。每當被年輕小朋友詢問一遍,當年的影像就會在眼前快速放映一遍:高三晚自習教室溢滿了緊張而踏實的氣息、放學后在夕陽下的操場與同學散步相互鼓勵、高考前大家集體起立感謝老師、進考場前班主任站校門口發巧克力、高考結束的鈴聲仿佛宣告青春“本章節完”……
不過,高考記憶之于我,并不是一瓶用于品嘗懷舊滋味的酒,而更近乎一杯提神醒腦的咖啡,在10年間持續給予我某種成長和前行的力量。“高三,似乎從來沒在我人生里真正結束”,這是我,還有身邊一些同齡朋友的共同感受。
翻過10年歲月,回眸一望,你會發覺高考是你驕傲完成的第一個flag,也是永遠都會銘記在心的一個。
從小到大,你為了達成一個心愿,究竟可以做到多拼命?對自己多狠?高考,是我腦海里蹦出的第一個答案。
如今和高中班級老同學聚會,他們還會打趣地提起我淡忘的某些細節:“你口袋里總揣著一個小單詞本,走到哪兒都拿出來背。”“班里數學成績拔尖點的同學,都快被你‘折磨’遍了,你成天拿著卷子‘圍堵’人家,下課問,晚自習還問!”
那一程備戰的“努力”二字,是不問緣由,不計得失的。這種純粹的奮斗感,彌足珍貴。在大學時代,以及剛工作時,每當我下定決心要完成一個flag,但又害怕自己可能辦不到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,想一想高三那年不管不顧、屢敗屢戰的闖勁兒,就會自嘲一笑:“喂!你不能只有年歲在長,其他方面停滯不前,甚至退回到高三吧?”
一旦熬過了高考,你便相信青春沒有過不去的坎。未來人生當然還有更多挑戰自我極限的事,但這些挑戰與高三的經歷絕對相互映照。
比如,高三時想寫一篇好作文,我們會讀課外書,讀優秀范文,還會到處搜羅報刊文摘上的名家美文。在那個階段和情境中,我們相信,那些打動閱卷老師、在同學間傳閱的作文,就是真正的佳作。
可隨著我進入大學,接觸到更廣闊的天地與更多元的人群,才慢慢意識到:假如你決定與文字長久相伴,并以此為志業,那么高三時勤奮練習,寫好一篇高考作文,只是最原始、最粗糙的伏筆。
我漸漸明了,想寫成有力量的好文章,還得催促自己讀萬卷書,行萬里路,用文字記錄成長的刻度,然后學會關注社會更多角落的身影,聆聽他們的心跳聲。
現在每逢高考時,看到網友們熱議高考作文題,同行免不了和我調侃一句:“瞅瞅,當年我們好好讀書,好好寫作文,是為了過上此時要寫更多作文的日子。”除了和同行一起“自黑”地大笑,我也會想,這何嘗不算一種幸運?高三成了未來旅程的原點,你在18歲那年,就隱隱約約想到你會成為怎樣的大人,然后一步一步靠近那個答案,從朦朧變成清晰,從淺顯邁向深厚。
高三贈予我們的禮物,還有貫徹此后多年的人際關系理念。
高中一位任課老師語重心長地和我們說過:“珍惜此時此刻坐在你身邊的同學朋友們,他們不是你的競爭對手,而是你最親密的戰友,也會成為一生珍貴的財富?!?/p>
那一刻我們不太能理解這番話的含義,就在那一年夏日匆匆分離,獨立奔赴新征程,然而時間證明了老師沒說錯,往昔奮戰高考的同窗們似有神奇的吸引力。如今我和他們亦保持緊密聯系,無論身處哪個行業,相隔多遠距離,微信上隨手發一個“Hi”,我們就能暢快聊一晚上,或是在低谷期二話不說伸出援助之手。
原來,并肩闖過高考的朋友們,是不會走散的。
縱觀這幾年熱播的青春劇,高三成了很多創作者最寵愛的主題,頻頻出爆款。我想想,很好理解,高三的故事多有誘惑力啊!這是所有人情感色彩一致,又各自生動鮮活的時光。
你一個人煎熬的苦澀里,包裹著一群人與你風雨同舟的陪伴之甜,像是艱難的巖石縫里驀然開出了一朵動人的小花——引你念念不忘好多年,然后意識到,人生是一場永不結束的高三。
安納